今天(4月25日)是第35個“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眾所周知,預防接種是控制傳染病最有效、最簡單、最經濟的手段,疫苗接種為無數孩子健康成長撐起了“保護傘”。自我國實施計劃免疫工作至今,兒童免費接種的疫苗品種已經從4種增加到現階段的11種,預防疾病也從6種增加到現階段的12種。然而仍有家長不了解,0至6歲的孩子在不同年齡需要接種哪些疫苗?自己孩子接種疫苗的種類齊全了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兒童從出生到學齡前期,是免疫系統最脆弱的階段,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根據當地的疾病流行情況和經濟條件,為該階段的兒童都制定了不同的免疫規劃策略。一類疫苗是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該依照政府規定受種的疫苗,也稱免費疫苗(官方名字叫“免疫規劃疫苗”)。外來兒童和本地兒童享有同樣的接種權利,只要沒有禁忌癥,都應該及時給孩子接種。此類疫苗如果不接種,可能會影響寶寶入托、入園、入學。二類疫苗為公民自費并且知情、自愿受種的其他疫苗,官方名字叫“非免疫規劃疫苗”。二類疫苗雖然需要自費接種,對于保護孩子的健康也同等重要。世界衛生組織最優先推薦兒童接種的疫苗有兩種:肺炎疫苗和流感嗜血桿菌疫苗(Hib疫苗)。疫苗無小事,孩子只有按時按點足劑次做好疫苗接種,才能形成強有力的保護。根據今年3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2021年版)》,與之前的版本相比,有了五大變化:未完成國家免疫規劃規定劑次接種的可補種年齡從“<14周歲”調整為“<18周歲”。明確了左右大腿為可選接種部位。當多種疫苗需要同時注射接種時,可在左右上臂、左右大腿分別接種。D. 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苯丙酮尿癥、21三體綜合征等);E. 病情穩定的腦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感染(梅毒、巨細胞病毒和風疹病毒)等。脊灰疫苗接種對象及劑次由原來的“2月齡接種1劑滅活脊灰疫苗(IPV),3月齡、4月齡、4周歲各接種1劑脊灰減毒活疫苗”改為“2 月齡、3 月齡各接種1劑滅活脊灰疫苗,4月齡、4周歲各接種1劑脊灰減毒活疫苗(bOPV)”。已按免疫程序完成4劑次含IPV成分疫苗接種(如:五聯疫苗),則4歲可不再接種bOPV。麻腮風疫苗的接種程序由之前的8月齡接種麻風疫苗(MR)調整為接種麻腮風疫苗。也就是說麻腮風疫苗共接種2劑次,8月齡、18月齡各接種一次。2021年版免疫程序建議將表面抗原陽性或不詳的母親所生新生兒,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時間從“出生后24小時內”調整為“出生后12小時內”。將乙肝疫苗接種的“低出生體重”明確界定為出生時體重<2000克者,建議其出生后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并在滿1月齡、2月齡、7月齡時重新按程序再完成3劑次接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打疫苗的次數非常多,有些問題看上去不起眼,實際上是不容輕視的,需要爸媽仔細了解。
- 接種前后幾天,不要給孩子吃新的食物品種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 接種疫苗后,寶寶如果24小時內出現38.5℃以下低燒,或伴有輕微煩躁、哭鬧、嘔吐、腹瀉等情況,屬于接種后輕微反應,一兩天后就消失,不必過于擔心。家長應給孩子多喝水、多休息,飲食方面推薦稀飯、面條、雞蛋羹等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 出現以下情況要趕緊去醫院:寶寶體溫38.5℃以上,超過48小時仍不退燒,尤其是3個月以下或有高熱驚厥史的寶寶;或者雖然體溫38.5℃以下,但是精神狀況差;寶寶出現精神差、排尿減少、脫水、腹痛、嚴重嘔吐腹瀉、抽搐、嚴重咳嗽、呼吸異常等情況。
但也不是接種越多越好
只有合理安排
按照免疫程序接種
才能達到最好的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