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日)
是第34個“世界艾滋病日”,
我國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主題為
“生命至上 終結艾滋 健康平等”
“截至2020年10月,
我國報告的現存艾滋病感染者
還有104.5萬,
性傳播比例超過95%。
2020年新報告
15至24歲青年學生病例近3000例,
性傳播占98.6%。”
這是11月27日在京舉行的
第六屆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
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公布的一組數據。
該座談會由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辦公室主辦。
這每一個病例數字都是觸目驚心的,
每一個病例都嚴重影響著
一個孩子的一生和
整個家庭的幸福。
艾滋病究竟從何而來?
為什么難以治愈?
如何開展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
......
1.猩猩把艾滋病毒傳染給了人類
20世紀70年代末期
美國國家疾控中心在洛杉磯
發現一種奇怪的病:
患者全身免疫系統幾近崩潰
還會感染其他各種不同尋常的疾病
更可怕的是
所有的醫療手段都無濟于事
治愈率為零!
隨后,人們發現得病的人越來越多
而且患者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男同性戀
因此,有些研究者直接將這種病叫做
“男性同性戀者免疫缺陷癥”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
一些女性、異性戀男性、血友病患者、
用注射器吸毒的癮君子、甚至兒童
也得了這種病
1982年
這種病被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命名為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
即艾滋病
想要根治頑疾
必須從它的源頭入手
于是,美國疾控中心組織了一支
由癌癥專家、寄生蟲病專家、
病毒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強大陣容
他們通過多地多種取樣、分析和研究
推算出一種“類艾滋病毒”
該病毒最早于1908年出現在
猴子和猩猩身上
1930年前后,由猩猩傳染給了人類
那么,艾滋病是如何迅速傳播的?
“針具污染”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自20世紀50年代起
廉價的、不需消毒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就開始在醫藥衛生領域大范圍應用
但是,在經濟欠發達的非洲
一支注射器可能會被使用上千次
造成病毒在人群之間的快速傳播
20世紀60年代
艾滋病病毒逐漸通過加勒比海地區
傳到美國東部、東南部
進而到歐洲和亞洲
現在,全世界都深陷其中
2.這種病毒有多可怕!
2002年,研究艾滋病的權威期刊《AIDS》報道
在未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
治療的情況下
一位感染者
從正式進入“艾滋病發病期”算起
存活時間的中位數僅有9.2個月
感染者的無癥狀期持續的時間可長可短
少則為2年,多的可達20年
這一時間的長短與感染途徑密切相關
一般情況下
經血感染者為4-5年
性交感染一般為11-13年
如果一個感染者的無癥狀期能達到13年
就可以被稱為“長期生存者”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
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藥物
現階段的治療目標是:
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載量
獲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維持免疫功能
提高生活質量
降低HIV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也就是說,以目前的醫療水平
艾滋病只能被控制,不能被治愈
有個問題需要注意:
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英文簡稱)
與AIDS(獲得性免疫缺乏綜合癥的英文簡稱)
不是一回事
HIV是一種病毒,AIDS是一種病癥
一個人感染了HIV病毒不一定馬上發病
發病之后,才能說這個人患上了艾滋病
當感染者體內的免疫細胞
已無法與HIV抗衡時
就標志著進入HIV感染的最后階段
稱“有癥狀期”
這時,感染者才成了艾滋病(AIDS)患者
他們的免疫系統被侵蝕到幾近崩潰
一些普通病就可能會要了艾滋患者的命
圖片來源:《艾滋病AIDS的發生原理與HIV病毒感染的過程》
3.奇跡:被治愈的“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
去年,
英國雜志《自然》
發布了一篇令人振奮的報道:
被稱為“倫敦病人”的一位艾滋病患者
在接受了干細胞移植治療后,
經過18個月,
沒有被檢測到艾滋病病毒。
換言之,
干細胞移植療法
成為艾滋病治療研究史上一個重要轉折。
其實“倫敦病人”并非是全球首例
被“治愈”的艾滋病人,
在他之前,
還有一位“柏林病人”,
其真實姓名為提摩西·布朗。
這位“柏林病人”身患艾滋病的同時,
還有白血病。
2007年,
他在柏林接受了干細胞移植,
還有針對癌癥的放射療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
醫生驚訝的發現,
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都消失了。
目前,
我國的國家疾控中心
免費
為艾滋病患者提供該療法的治療藥物
圖片來源:《艾滋病AIDS的發生原理與HIV病毒感染的過程》
4.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艾滋病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
1.性傳播
如果一個人和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發生性行為而不使用安全套的話
他就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2.血液傳播
與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注射器
輸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甚至使用過的解剖刀、輸血設備等
如果未經正確的消毒
都可能成為傳播艾滋病病毒媒介
3.母嬰傳播
如果母親是感染者
可能會通過懷孕、分娩
和哺乳將病毒傳染給孩子。
不過,艾滋媽媽也可能生出健康寶寶
2000年,深圳率先啟動了
預防艾滋病傳播工作的試點
2012年到2016年期間
共幫助300多位HIV陽性母親
生下健康寶寶
一般的接觸,如共同進餐、握手等
都不會傳染艾滋病
生活當中,
我們應正確對待艾滋病患者
5.怎樣預防艾滋病?
1.安全性行為:
加強道德教育,禁止濫交
避免與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及高危人群發生性接觸
在所有性行為中使用安全套
2.不要共用針頭:
如果需要諸如海洛因這樣的麻醉劑
不要和別人共用針頭
也不要使用已經被人使用過的針頭
醫護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
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
和工作人員間、病人之間的傳播
3.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
如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腳等行為
這些均有血液暴露
如果必須進行上述操作行為
不要圖價格低廉的操作室
或沒有衛生合格證的機構
做這種高危操作行為
因為如果這些用具沒有進行嚴格消毒
很容易造成HIV病毒感染
4.不共用生活用品:
避免共用牙刷、剃須刀等物品
女性月經期要注意衛生
5.注意外傷防護:
工作中如有外傷
體育運動外傷等引起的流血
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
在救護傷病員時
避免破損的皮膚接觸傷員的血液
6.如何開展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
“艾滋病防治中,宣傳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經濟、最有效的社會疫苗。”在第六屆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座談會上,長期從事疾控事業的全國政協常委、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干事陳馮富珍表示,希望通過宣傳教育促進青少年主動學習艾滋病防治知識,樹立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從而筑起防治艾滋病的堅固防線。
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辦公室主任張銀俊分析稱,青少年在十二三歲即進入青春期,性成熟的生理沖動與對性本身的無知等,為艾滋病病毒傳播提供了便利。
“現代家庭基本回避對孩子的性教育,學校對學生開展生理衛生教育,基本也回避性教育,涉及性的問題基本是點到為止,這就導致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缺課,即性教育的缺課。”張銀俊說。
“艾滋病通過性傳播的特殊性,決定了預防必須通過性教育與人文教育來阻斷。”在張銀俊看來,我國局部地區和高危人群艾滋病疫情仍很嚴峻,艾滋病進校園、艾滋病感染人群低齡化,成為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巨大威脅。保護青少年免受艾滋病侵害,保障婦女兒童健康權益,在未來不到10年內終結艾滋病流行,這無疑是一場硬仗。“通過在學校開展性教育與人文教育,在上游擰緊艾滋病傳播的水龍頭,讓青少年遠離艾滋病感染源,才能有效阻斷艾滋病傳播,終結艾滋病。”
“性教育是貫穿孩子一生的教育。”92歲高齡的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青愛工程領導小組組長顧明遠也認為,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行為習慣。“如果對青少年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可能會扭曲他們對生活、生命的態度,甚至可能導致自殺、墮胎、感染艾滋病等不良后果。”
“學校作為兒童與青少年學習和個人發展的重要場所,在性教育開展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作為我國在校開展性教育的先行者之一,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張玫玫表示,合格的性教育教師是性教育到位與否的關鍵之一。
“在性教育過程當中,不要以遮蔽的方式來對待,應該以科學的態度講清楚、講明白。”民進中央婦女兒童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佟新則認為,開展青少年性教育不僅要有專門的性教育教師,也要改變相關的教學方法,并在教育過程中重視青少年主體意識。“青少年非常渴望參與相關問題的討論,而不是簡單地教與學。”
“教育系統要用好教育這項疫苗,引導青年學生遠離艾滋病。”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劉培俊表示,將通過校內校外、網上網下、課內課外,以形式多樣的方式加強健康教育,把艾滋病防治落實落細,重點提升青年學生的健康素養,確保孩子們對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知識、意識、責任、技能,人人知、人人會。
第六屆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座談會宣布啟動了“終結艾滋病性教育與人文教育普及活動”。中央電視總臺主持人、青愛工程形象代言人康輝代表青愛工程宣讀了《終結艾滋病性教育與人文教育普及活動宣言》。該活動計劃利用五年時間,在全國范圍普及宣傳性教育與人文教育,讓人人知曉艾滋病的危害,讓人人遠離艾滋病感染源。
教育,是最好的“疫苗”
多一份對艾滋病的認識
就會給艾滋病患者帶來多一份的溫暖
讓我們行動起來
增加防艾知識
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率先終結青少年艾滋病
向“零”艾滋邁進
內容綜合自 | 中國教育報、人民日報、瞭望智庫、紀錄片《艾滋病起源之謎》、《艾滋病AIDS的發生原理與HIV病毒感染的過程》、中國專業艾滋病網站、人民政協報等